柘荣法官的“乡土味”
发布时间:2019-08-13  文章来源:宁德新闻网 点击:687884
  宁德新闻网8月12日电  作为福建省典型的山区县,柘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林横亘,路况险峻,群众和法院联络困难。为建立一条村民和法院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近年来,柘荣法院因地制
  
  宜,从群众切身需要出发,开启“乡土模式”:说着“乡土话”,走着“乡土路”,当着“乡土人”,打破了法官坐堂等案的传统模式,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说“乡土话” 闲话家常解纠纷
  
  调解纠纷时,由于司法语言与群众语言的距离,法官与群众的身份差异,往往阻碍拉近双方心理。于是,在柘荣的环环山脉间,乡亲的恩恩怨怨里,法官们使出了“说土话”的看家本领,为调解工作打开良好局面。
  
  2017年初,一个案件让柘荣法院双城法庭庭长胡坤龙颇为头疼。
  
  福鼎市管阳镇的张奶奶将孙女小陈一纸诉状告上了法院,原本和睦的一家因为老陈车祸离世而破裂,一位是失去父亲的女儿,一位是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惨剧的母亲,二人对死亡赔偿金如何分配产生分歧,矛盾愈演愈烈。
  
  面对这块烫手山芋,胡坤龙想,这一案件既要顾虑到第一继承人小陈和张奶奶取得死亡赔偿金的法理,也要照顾到痛失家人的母亲、女儿今后的生活状况。于是,胡坤龙与柘荣法院聘请的两名诉讼协理员吴成光、谢圣耀多次组织调解。
  
  胡坤龙带着吴成光、谢圣耀常到双方家中“串门”,不谈深奥的法理,说着柘荣“乡土话”,迅速拉近了与双方当事人的距离,也使他们心平气和坐下协商。最终,经过近2个月、10多次的唠嗑,双方都作出让步,达成了调解协议,即将破裂的亲情得到了弥合。
  
  这只是柘荣法院通过“说土话”化解纠纷的一段剪影。该院结合全县“草根和事佬”制度,聘请诉讼协理员队伍,参与调解,将法律语言转为百姓听得懂的“乡土话”,老百姓形象地将他们比喻为法院与群众的“翻译员”。
  
  据悉,柘荣法院已连续5年无一民转刑案件,无一重大群体性纠纷发生。
  
  走“乡土路”  束马悬车访案情
  
  近年来,柘荣法院加大司法服务力度,依托全县10个巡回审判点,推出上门立案、实地调解、案后回访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坚持走好“乡土路”,到群众身边,帮助解决“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2018年1月,乍洋乡石山村的盘山小路在雨后更加泥泞,一辆警车一路颠簸向前。近一小时后,车终于停在村口,车身早已裹了厚泥浆。詹金华始终认为,走山路,也是山区法官的必修课。只有经常到乡下走走,才能真正了解案件的实际情况,这样办起案来心里才有底。
  
  年近七旬的原告陶老伯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后,肇事者小陈却以保险公司还未确定赔偿数额为由频频推迟不愿支付赔偿款。詹金华一遍遍往返这段山路,为出行不便的陶老伯上门提供法律服务。詹金华了解到,小陶为了照顾受伤的父亲辞去外地的工作,本来贫寒的家庭没了经济收入更是雪上加霜。
  
  为尽快给陶老伯争取治疗费,詹金华一边给小陈做思想工作劝说调解,一边奔波在石山村和保险公司,为保险理赔的推进收集材料。詹金华将小陈召集到陶老伯家中。在这还未装窗的毛胚房里,一张挂在窗台上的编织袋被风吹得“唦啦”作响,看着躺在床上的陶老伯,小陶叹气道“父亲由于腿伤加重已经无法坐立了”。面对此情此景,小陈也许觉得愧疚,低头一言不发。
  
  这时,詹金华见小陈态度温和了许多,补充道“赔偿金迟迟未付,对于陶老伯的病情来说,真的是拖不起啊。”
  
  “都不容易啊。”小陈叹口气道,在与陶老伯签下了调解协议后,现场转账2万元作为治疗费。如今,小陈已经将分期的赔偿款全额提前还清,陶老伯的双腿治疗也在顺利进行中。
  
  “法官只有深入当事人的家中,抓住更多细节,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案结事了。”詹金华总结自己多年的办案生涯:在乡土路上的每一个脚印,就是推进矛盾化解的每一个线索点滴,只有踏实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通向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目的地。
  
  据介绍,像这样直接到群众家门口调处的案件,2019年上半年,该院就完成了23余件,开展上门立案、递交执行款6次,案后回访7名案件当事人。
  
  当“乡土人”  设身处地贴民心
  
  为进一步深化“无讼”理念,推进“和谐村居”创建工作,柘荣法院于2012年初选派了9位资深法官挂点联系全县各社区乡镇,带案下访、包乡联村、驻村结对、定期走访……
  
  作为挂点乡镇法官的一员,柘荣法院民一庭庭长薛为民经常出入田间地头。2018年初的一天,在溪坪社区穿过熟悉的巷道,薛为民和街道办负责人小张来到老林家。
  
  “薛法官,这墙再裂下去,我们一家七口人就要露宿街头了啊。“老林气愤地嚷嚷道。
  
  一年前,老吴因为违规加建房屋导致多面墙体开裂,邻居老林也受到了连累。薛为民在给房管局和住建局发出司法建议书后,联系多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一份应急报告。
  
  “邻里之间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是难免需要相互照应的时候呀。”薛为民劝老林道,“你之前的摩托车不还是托人家老吴给你从外地买回来的,邻里关系太难看不太好。”
  
  老林抿抿嘴,“这个道理我也懂,但我每天看着这墙,心里能不慌吗?”
  
  “老林,今天街道办小张也来了,这份应急报告是多个部门一起给你的保障,而且你的墙体也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薛为民趁热打铁,“让小张给你看一下应急报告里的具体措施吧”
  
  “我是个粗老汉,最烦看那些文字,只是这薛法官一趟一趟地来,我也知道你们地用心,既然这房子没什么问题,今后又有保障,我们也不想闹得邻里不愉快。”老林理了理衣袖说道。经过劝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说“乡土话”,走“乡土路”,当“乡土人”,在这般零距离的调解过程中,一些当事人愁眉苦脸而来,笑逐颜开而去;一些当事人怒不可遏上门,心平气和出门。
  
  “乡土模式”给乡亲们排了忧,解了难,也受到了普遍欢迎。黄柏乡村民游云章称赞:“乍一看这法官与我们没啥两样,卷着裤腿,吧嗒旱烟,说着土家话,田间地头哪儿都跑。可真遇到纠纷,人家三两句就说得开,遇到这样的法官,十里八村哪个不给竖大拇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