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10万+,原来这么简单!
发布时间:2017-09-02  文章来源:国网故事汇 点击:675015
  罗贤松,

  小陶镇牛益村人。

  20岁走出山村,30岁时突然返乡。

  这是怎么回事?

\

  罗贤松家乡的竹林面积高达102万亩,是当地竹子的中心产区。农民收入的40%源自这片竹林。他们世代相传的烤笋工艺远近闻名。
\

  靠山吃山,罗贤松的祖祖辈辈都以竹为生。






  罗贤松

  祖辈们烤笋时,每隔4小时,就要到烤房里给笋片翻堆。一般,烤一炉笋至少需要四五天。但即便是这样烟熏火燎地干,100亩地的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块钱。技艺的传承敌不过生活的现实,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去了。

  一成不变的生活让他感到困倦和无奈。罗贤松想,或许走出去才是出路。
\

  不走出去,就只有一种生活。

  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初到城市,罗贤松尝试了许多工作。他跑过餐馆、干过工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只求带给家人最好的生活。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让他有些力不从心。

\

  突现转折他将何去何从?

  2012年4月3日,罗贤松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

  原来,在罗贤松离开后,家乡的烤笋工艺也有了新变化——电烤笋,不烧炭、不烧柴、不费人工、耗时短,还能收获高品质的笋干。一炉一炉的鲜笋在炉门的一关一开间变成了金灿灿的笋干。

\

  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烤好的笋一车又一车被收购,泥瓦房变成了小高楼,三轮车变成了小汽车……

  村里的情景那么美,回村“探路”的罗贤松心里开始雀跃起来。

\

  叫醒他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看到老乡们纷纷过上了“房子、车子、票子”的生活,回城路上,罗贤松心里盘算了起来。他渐渐有了主意。

  想到就做。罗贤松辞去了工作,开始张罗着承包竹林、购买设备、确定厂房。

\

  有了厂房,接下来就是要解决用电问题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罗贤松拨通了供电所的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但一个电话就弄清了用电手续,供电所的服务人员竟还很快上门了。

\

\

  拿着相关证件和资料,罗贤松很快就把手续办妥了。

\

  想着自己一口气承包的2000亩竹林,罗贤松心里充满了干劲,时常天不亮就起来张罗。

\

  啊,停电了,该咋办?

  有了电烤笋设备,罗贤松的事业很快步入正轨。崭新的烤笋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厂里、配变旁,都能看见供电员工查看电表箱、检查用电线路的身影。

\

  一天深夜,一场大雨过后,罗贤松的烤笋房突然停电。当时正值烤笋高峰,假如不能在两个小时内恢复供电,2炉400公斤的笋干就会被“烤废”。罗贤松仿佛置身烤箱,急得团团转。

  罗贤松

  “我的烤笋房停电了,麻烦你们快来帮我看看吧!”

  供电员工

  “您先别着急,我们马上过去检查。

  打电话后半小时,小陶供电所的抢修人员就上门了。经检查后发现,是厂里的漏电保护器跳闸了,抢修人员排除故障后,很快恢复了供电。

\

  电通了,烤笋炉又重新发出了轰鸣声,罗贤松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

  从2000到10万+的蜕变

\

  现在,罗贤松光卖笋干和毛竹,年收入至少在百万元以上。从月收入2000到10万+,罗贤松用了五年时间,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满足的笑容挂满罗家人的嘴角。






  像罗贤松一样的人在当地还有很多。据了解,永安市实施“以电代柴”以来,除了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上的好处,还节约了农林成本、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供稿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三明永安市供电公司刘晓军

  责任编辑:项丹单宋佳